加入我们|安进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中毒种类及处理方案!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4-23 15:35:49  阅读:9次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内源性毒性物质)随着养殖的进行不断累积,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对水生动物造成危害;养殖过程中的日常添水或换水,则容易受到外源水污染(外源性毒性物质)的影响,若及时处理、定期地排除水体中对水生动物产生的印象,则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因此,“解毒”是目前水产养殖关键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1.webp.jpg


一、养殖水体中毒素的种类
1、养殖过程的代谢产物
养殖过程中因饲料、排泄物不断累积的代谢物具有毒性,如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高营养饲料导致养殖动物的营养过程,造成水质污染及肝脏组织病变等。
2、生物毒素
养殖过程中因藻类或青苔死亡后产生的生物毒素,主要分为神经毒素和肝毒素,可影响养殖动物的健康;饲料发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可导致肝脏受损等。
3、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残留
养殖过程中进行的调水和防病过程中,使用化肥、消毒剂、杀虫剂和抗生素等其他药物等,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毒性残留,并导致养殖动物肝胰脏功能受损,引起慢性中毒,抵抗力下降,继发病毒细菌等,严重时引起养殖动物死亡。
4、外源水环境污染
含有农药、化肥、重金属、好氧有机物和富氧化物质的各类污水、大气污染(下雨后进入水体)等进入养殖水体。
二、养殖过程中毒素的分类
1、天毒素:台风、暴雨、高温、梅雨、寒潮等。
2、水毒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农药残留、杀虫药残留、消毒药残留等。这些投入品使用后,本身有毒性残留或者本身无毒但与水体的其他物质反应产生新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导致养殖动物肝胰脏功能受损,引起慢性中毒,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病毒细菌,甚至死亡。养殖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有:氯制剂、重金属,有机磷、菊酯类杀虫剂,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等。
3、藻毒素:蓝藻、裸藻、甲藻、金藻、青苔等死亡后释放毒素。对养殖危害极大的藻类,死亡后分解产生藻毒素,主要是神经毒素和肝毒素。
神经毒素使养殖动物神经麻痹,导致反应迟钝、痉挛抽搐、呼吸系统麻痹,严重者死亡;肝毒素导致养殖动物肝中毒,引起肝胰脏肿大、萎缩、坏死,肠炎出血等病理症状。

12.webp.jpg

4、底毒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泥皮、甲烷等。
5、料毒素:霉菌毒素、激素、残饵等。这些可导致的毒素可以导致肝脏受损。寄生虫同样可以产生毒素,同样可以间接或直接损伤肝脏。
6、尸毒素:尸胺、腥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7、内毒素: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三种成分组成的脂多糖。
8、外毒素:A-B毒素、溶蛋白毒素、孔形成毒素等。
9、病毒素:细胞溶解酶、病毒包含体、癌变等。
10、生态毒素:破坏菌藻平衡、降解自净能力、阻断碳氮等物质循环等。
三、毒素的侵害过程 
1、天毒素:引起养殖动物强烈应激,降低其免疫力和产生致敏因子等。
2、水毒素:通过鳃部、体表、口器等进入体内毒害脏器组织及细胞等。
3、藻毒素:通过鳃部、体表、口器等进入体内破坏肝脏、鳃部、粘膜等组织。
4、底毒素:通过鳃部、体表、口器等进入体内毒害脏器组织及细胞等。
5、料毒素:通过口器进入肠道毒害消化道及肝胰脏等器官组织。
6、尸毒素:通过鳃部、体表、口器进入体内毒害全身组织器官。
7、内毒素:经鳃部、胃部及肠道等粘膜部位进入体内导致致死性感染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中毒症状。
8、外毒素: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能能对养殖动物神经、体细胞或肠道组织器官产生严重损害。
9、病毒素:病毒在复制增殖过程中产生的能使寄主细胞溶解、癌变或产生病毒包含体等严重症状
10、生态毒素:养殖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产生菌藻平衡、自净能力骤降、碳氮等物质循环受阻等严重情况。

13.webp.jpg


四、处理方法
1、池塘解毒:定期泼洒“解毒应激灵”/“藻毒分解素”+“复合免疫多糖”,消除或缓解养殖动物慢性中毒现象,增强养殖动物活力。配合使用“底改酵素”、“铂源盾-底盾”等,还能有效的降解池塘中使用消毒剂、杀虫剂、杀青苔药、农药等因使用不当引起的毒性和池塘底部积累的毒素,能及时修复水生动物因碱度过高损坏再生功能。
2、排毒:饲料中添加“黄连康”、“转肝灵”、“肝宁”等中草药制剂,增强肝脏功能,增强肝脏排毒功能;添加“乳酸菌群”、“肠益生”、“红法夫酵母”、“聚能菌素”等活菌产品,增强肠胃吸收,减少肠道毒素累积;从而提高鱼虾活力,提高抵抗力。
3、稳定藻相:保持藻类活力,防止倒藻,活化水质,稳定藻相。稳定良好的水质,可提供充足的溶氧,同时为鱼虾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一旦出现藻类大量死亡等倒藻现象,及时换水,减少鱼虾摄食死藻,造成藻毒素中毒;同时使用“藻毒分解素”或“解毒应激灵”等产品进行解毒。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肥水、追肥;不过量使用肥水产品,少用或不使用化肥类;定期使用“安进菌霸”、“高活性芽孢杆菌”、“红螺壮”、“红益生”、“水益生”等有益菌,保持水质稳定。

15.png


4、降解有机污染消除根源:定期使用“高活性芽孢杆菌”、“红螺壮”、“红益生”、“水益生”等有益菌,在使用有益活菌同时使用红糖等,提高水体碳元素,保持有益菌群。有益活菌类能有效分解有机污染物,消除产毒根源;同时提高有益菌群,能有效抑制“弧菌”等病原菌的繁殖,保持水环境持续健康。定期使用,可氧化底层有机物,减少底层耗氧,消除产毒和病原菌繁殖的根源。
5、及时处理有毒藻类和有害微生物:及时处理出现的有毒藻类和有害微生物(如弧菌等),消除隐患。及时处理出现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降低养殖池塘的重金属含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促进水生动物快速健康生长。

16.png


6、氧化水体、减少刺激性药物:提高溶氧,氧化有毒物质,从而提高池塘自净力、提高池塘生态解毒能力。定期使用“金盾全能”、“铂源盾-底盾”、“铂福底键”、“氧复壮”等氧化型产品,氧化水体及底层有毒物质。慎用刺激性大、副作用大的消毒剂、杀虫药、抗生素,不依赖抗生素预防疾病。
水产养殖一旦出现中毒问题,首先应该检查水产动物们的生长状况。减少养殖动物应激,保护养殖动物免受缺氧和中毒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