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依托于河南省动物寄生虫病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进生物在《医学动物防制》发表题为“6种植物精油对粉尘螨成螨的杀灭活性研究”的实验文章,为安进生物在寄生虫防控方向上增添科研新作。该文章研究了 6 种植物精油微乳液对粉尘螨的杀灭活性,以期提供一种中药防控粉尘螨的解决方案。
此次能在国家核心期刊增添学术新作也是对安进生物荣获《河南省动物寄生虫病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之后的又一殊荣,这是公司长期注重研发投入,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主管部门对安进生物的科研创新机制、科研团队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综合实力的再次肯定认可。
研发背景
《医学动物防制》是由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省委员会主办的国家级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综合影响因子为0.168。医学动物防制杂志重点研究流行病学,传染病防制,生物工程以及蚊虫、蝇类、鼠类、蟑螂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对预防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的基础上,促进科研与防治工作的发展。
而安进生物此次在《医学动物防制》发表题为“6种植物精油对粉尘螨成螨的杀灭活性研究”的实验文章,主要针对寄生虫防控方向,研究了 6 种植物精油微乳液对粉尘螨的杀灭活性,以期提供一种中药防控粉尘螨的解决方案。
尘螨分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温暖潮湿的地区,它们主要寄生于地毯、床垫、沙发、转椅、被褥、枕头和空调过滤网等处,可引起多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是重要的吸入性过敏源之一。目前研究显示,与人类过敏性疾病相关性较强的尘螨主要有屋尘螨、粉尘螨和宇尘螨,粉尘螨和屋尘螨是广泛研究的室内尘螨。
流行病学调查指出,世界上约0.65~1.3亿人患有和尘螨相关的过敏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过敏性疾病认定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降低环境中的尘螨浓度对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化学杀螨剂是控制室内尘螨数量的有效措施,其毒性大、易残留、对人体有刺激性等使其应用受限, 植物源杀螨剂有低毒、低残留、易降解、与环境兼容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潜在的化学杀螨剂替代品。研究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天然杀螨剂十分重要。本试验研究香茅、茶树、丁香、肉桂、天竺葵、尤加利精油微乳液对粉尘螨成螨的杀灭效果,以期为医学临床对天然杀螨剂的筛选提供参考。
知网检索结果


论文内容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背景:
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原寄生虫为一类在生活中需要依靠寄生于另一生物才能生存的低等动物。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养殖动物的健康,感染时易引起地区性流行、造成畜禽水产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导致饲料的严重浪费、降低生产性能等,被寄生虫严重感染的养殖幼体生长发育迟缓,影响种畜、种苗生殖机能,造成繁殖能力下降,阻碍畜牧水产养殖业生产的发展,使畜牧水产养殖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寄生虫病已成为国家畜牧水产养殖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
每个动物养殖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寄生虫病,由于寄生虫病有一定的隐蔽性,发病流行缓慢,临床表现不明显,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紧急措施,将直接影响动物生长,造成畜牧水产养殖业巨大损失。动物寄生虫病危害程度高,防控难度大,和大多数动物细菌病和病毒病不同,目前对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控手段主要为药物,而疫苗预防技术除了极少数原虫病外尚为空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多数寄生虫病的疫苗预防突破的可能性十分渺茫,因此药物在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动物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落户安进生物优势: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集研、产、销为一体的经营团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比较丰富的专业研发和实践经验。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不断致力于产品技术研发,已拥有相关授权自主知识产权6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6项。在水产、猪、牛羊、禽药、宠物等板块领域内知名度高、产品技术独特领先,研究中心依托于安进生物科研中心与河南农业大学寄生虫学实验室深度合作,通过技术研究、项目论证及成果转化等方式,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研发中心作为公司高端技术人才孵化中心,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公司多年来加大对研发和试验设备的投入,不断完善研发及试验条件,2023年计划引进一批国外先进设备做以补充与更新,促进科研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做出坚实的基础,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动力支持。
未来展望:
安进生物将围绕动物寄生虫病防控药物,进行深入研发制造,将从组织机构、人才引培合作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创新质量和效益!
未来,安进生物将陆续上市多个新品,开发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引进更高层次人才,不断提升研发团队实力;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条件建设,购置先进设备,加快新品的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