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安进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警惕!五月气温升高,病害将要大范围肆虐,如何防治?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4-27 20:00:32  阅读:3次

五月份,随着“立夏”、“小满”两个节气的来临,气温、水温逐步升高,天气多变、晴雨交织,养殖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繁衍加快,容易造成养殖池塘水质恶化和一些水生动物疾病频发。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压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造成密度过高,增加发病风险,加上一些养殖户盲目用药,引起应激反应,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醒各地务必注意。根据分析,今年五月份全国各地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
一、 病情预测
(一)鱼类疾病
1、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鲫、金鱼等,水温在12~18℃时流行,主要通过鲺、苍鹭等以及带毒鱼进行水平传播。新疆、山东等北方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水温在20~30℃时易发病,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也可能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等南方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 ,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水温10~33℃均可发生,其中以22~28℃最为严重,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江苏、湖北、北京等鲫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水温18~28℃时易流行,主要通过水体、患病鱼粪便、黏液等水平传播。广东、北京等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5、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苗种携带病原流通是该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换水、用药不当或水质、天气突变,可诱发该病暴发。辽宁、北京、河南等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7、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8、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繁殖适温为15~25℃, 寄生处形成小白点。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9、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适宜水温22~29℃,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 “跑马病”。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10、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适宜水温12~33℃。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水温在20~30℃时流行,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虾虹彩病毒病: 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 对虾体长4~7厘米时最易被感染,水温在16~32℃时流行,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各对虾、罗氏沼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此外,这一时期鱼类还需注意防控鮰类肠败血症、罗非鱼链球菌病、诺卡菌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等病,甲壳类注意防控偷死,野田村病毒病等病以及因水质恶化、天气变化、缺氧等引起的非病原性疾病可能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二、防控措施
(一)投放健康苗种。
选购苗种时,要从有生产资质的苗种场购买,并查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在投放苗种前,注意对苗种进行消毒,以防带入病原。还要严格控制苗种的放养密度。
(二)不用养殖品种疾病防控
1、常规鱼类细菌病
发病塘口用“铂立康泡腾碘”、“铂立康溶液”、“碘威溶液”等消毒水体和食台,同时投喂药饵,需对症下药,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切忌盲目凭经验用药,并适当减少总投喂量。
鱼类寄生虫病
加强管理,增强鱼类体质;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尽量选择高效无公害的寄生虫病药物治疗。
甲壳类病害防治
虾类养殖池塘彻底消毒,做好底质改良和水质培育,加强虾苗检疫工作,严防带病虾苗引进池塘。河蟹池塘需做好水草养护,蜕壳前在饲料中增投“酶益添”、“免疫促长素”、“复合免疫多糖”等增强河蟹体质。
(三)做好养殖池塘的消毒工作。
水温回升后,各类病原体开始活跃,一旦遇到不稳定环境,极易诱发病害,可用“铂源盾-水盾”、“铂源盾-底盾”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清除病原。
(四)加强养殖生产管理。
随着气温、水温的上升,养殖对象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养殖生产者要加强生产管理,严格按“四定”原则投饲,并在饲料中添加“酶益添”、“免疫促长素”、“复合免疫多糖”等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反应;随着水温升高,鱼类摄食活动增加,使用优质饲料,合理投喂;及时调节水质,适时增氧,保持优良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五)防止盲目用药。
一旦发病,要及时向安进水产一线专业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咨询,切记盲目用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及时报告疫情。
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