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对虾养殖朋友反映“对虾肌肉白浊问题”,在高密度养殖中,尤其是在中后期,对虾的残饵粪便、老化和死亡的藻类以及池塘中的有机物积累在池塘中无法排出,形成腐烂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同时,产生大量含氮有害物质,如氨。氨在硝化细菌或光合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会导致虾的代谢功能障碍,并使其抗病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亚硝酸盐损害虾鳃,造成鳃肿胀,并且出现黑鳃或黄鳃,损害虾的携氧能力,造成虾肝脏和鳃部异变,如空泡化,从而导致大量虾死亡。
对虾肌肉白浊是对虾养殖中绝对不能被忽视的现象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对虾不能适应养殖环境的信号,更是对虾有可能暴发病害的前兆。由于一般水表层很少能发现病虾,摄食也较正常,绝大部分死虾均是在池底才能发现,因此平时不易被及时觉察,故称之为“肌肉白浊”、“偷死(耗底)”。
肌肉白浊发病规律
南美白对虾偷死和肌肉白浊病主要发生在中、高密度养殖虾塘和高温季节,通常在水温28℃以上、养殖时间在50~80天左右较易发生,发病对虾规格在60~70尾/斤,一般在富营养化且水质恶化的池塘极易发生。
发病初期,对虾尾部和腹部的大部分肌肉,尤其是腹部的第四至第六节肌肉变得不透明的白浊色,也有从背部中间开始出现白浊的。白浊部分失去透明度,然后迅速发展并扩散到整个腹部,重病虾的整个背部肌肉变白坏死,病虾变得躁动不安,剧烈运动,有些可以看到软壳,空胃,甚至死亡。镜检变白处显示肌肉坏死,肌纤维紊乱,横纹不清。
对虾肌肉白浊的辨别
对虾肌肉白浊有多种原因造成,有个别因应激造成的肌肉白浊也是正常的现象。若要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则需要懂得利用料台来协助观察分析,相对更直观容易。
1、料台如果在水面下没有肌肉白浊抽筋现象,说明虾比较正常。
2、如果离开水面后再放入水面下1-2公分观察,发现有个别肌肉白浊现象,说明虾状况还行。
3、如果离开水面再放入水中时,有部分虾肌肉白浊抽筋,说明虾状况不好,要及时处理。
4、如果料台在水面下就发现有肌肉白浊抽筋现象,说明虾状况极差,要马上采取措施,防止发生病害。
肌肉白浊的原因及应对方案
1、营养缺乏导致的肌肉白浊
营养缺乏导致的对虾肌肉白浊即应激性肌肉白浊,这也是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在强烈的应激条件下,如刮风、降温、降雨、缺氧乃至突然提起料台,都会引起肌肉白浊,这种情况不仅会对对虾的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如对虾腹部肌肉变成不透明的白浊色、对虾抽筋、痉挛、蜕壳不遂,严重的会对对虾的内脏器官造成伤害,如肝胰脏肿大、萎缩,或出现肠炎、白便等,对虾摄食量下降,甚至出现棉花虾和偷死。
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好抗应激工作,包括:
①及时全池泼洒“复合vc应激灵”/“酯化vc应激灵”或“稳定型vc”/“包膜vc”搭配“复合免疫多糖”/“互渔免疫多糖”,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增加水体对外界的抗缓冲能力;
②定期补充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如“微矿速补”/“互渔微矿”或“聚能微矿”,保持水质稳定,减少天气对水质的影响,减少倒藻等情况的产生;
2、弧菌引起的肌肉白浊
对虾感染弧菌后,不仅会导致肌肉白浊还会引起对虾断须、红腿、鳃部病变等并发症,弧菌具体措施:
使用“噬菌肽浓缩冻干粉”/“止弧君肽浓缩冻干粉”或“弧菌净”(菌肽型)搭配“噬菌肽”/“止弧君肽”连续外泼,抑制水体中弧菌的滋生,同时拌料“转肝灵”/“苷互渔”+“肝宁”+“酶益添”/“维互渔”保肝护肠,提高机体免疫力。
3、病毒引起的肌肉坏死即传染性肌肉坏死
感染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引起的对虾肌肉白浊主要症状包括停止摄食、反应迟钝、体色发白、腹节末节肌肉和尾扇发红、尾部肌肉呈散点状坏死,对虾应激后会增加死亡量,感染病毒后最高死亡量会达到70%,且发病与水温相关,当水温在30℃时发病及死亡率较高,但水温降至25℃以下时,发病及死亡率明显降低;应对传染性肌肉坏死建议做好以下几点防控措施:
①进苗前做好病原的相关检测,防止携带特定病原的虾苗入池;
②养殖过程中定期用“黄连康”/“源独清”+“复合免疫多糖”/“互渔免疫多糖”拌料,预防病毒在体内的产生,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病力;
③保持水质稳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建议水温不要太高,减少传染性肌肉坏死的发病率,如若出现建议水温逐渐调至25℃以下;
4、肝肠孢虫引起的肌肉白浊
肝肠孢虫感染对虾后,一般在放苗20天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20天后会发现对虾出现肌肉白浊、大小不一、摄食量下降或不均,肝胰腺萎缩,空肠空胃等一系列症状,部分对虾会出现肌纤维的断裂,肌肉发软,“棉花虾”等情况。
目前针对肝肠胞虫,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严格管理来减少感染的几率。也可以理解为,防治的思路并不是要杀死肠肝孢虫,而是控制其数量或者增长速度,控制其在一定的数量水平,使得对虾和肠肝孢子虫可以共存,从而减低肠肝孢虫的危害。因此对已经感染的虾肝肠孢虫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补充各种维生素、多糖(“酶益添”/“维互渔”、“免疫促长素”/“互渔促长素”或“复合免疫多糖”/“互渔免疫多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个体免疫力,提高了对虾的抗病能力,降低对虾感染病原的风险,减少易感体的存在。
②提高饲料转化率,在饲料中加入“苷解通”/“苷血通”、“转肝灵”/“苷互渔”等可有效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提高肝胰腺功能,促进饲料蛋白消化吸收。
③内服“孢瓜净”/“孢瓜倍特”,一方面抑制虾肝肠孢虫继续生长,另一方面防止感染后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因为感染虾肝肠孢虫后的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较为脆弱,易受到细菌的继发感染,从而引发肠炎等一系列细菌性疾病。
④增加排污的频次,及时清理底部粪便,将粪便携带孢子虫卵囊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⑤感染过虾肝肠孢虫的虾塘,在清塘的时候需用生石灰进行池体消毒,彻底清除残留的肝肠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