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安进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弧菌病、白斑综合症等疾病高发,这些水产养殖病害要特别注意!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7-28 17:23:18  阅读:4次

 7-8月份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也是台风多发季节,高温和强降雨极易造成水产养殖环境突变,导致养殖动物应激反应。高水温也适宜细菌、病毒等病原生长繁殖,水体溶解氧低容易造成鱼虾缺氧死亡,容易引发水产养殖病害。为降低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养殖朋友们应加强养殖管理,积极做好养殖病害的预防工作。

1.jpg
易发疾病  
7-8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鲤浮肿病、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和虾肝肠胞虫病等疾病。
一、鱼类疾病
1. 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病鱼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肌肉点状出血、肝脾充血。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和宁夏等省区市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 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7℃~30℃,尤其在20℃~28℃易暴发。病鱼上浮、聚堆游边,眼球凹陷,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河北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jpg
3. 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发病水温为18℃~28℃。病鱼停止游泳,眼球凹陷,鳞片有血丝,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与水泡,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或组织坏死。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河南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22℃~28℃。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鳃丝肿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5. 刺激隐核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鲹和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病鱼体表和鳃出现大量黏液和小白点,镜检小白点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浙江和福建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图片
二、甲壳类疾病
1. 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和克氏原螯虾,发病水温为18℃~30℃。病虾停止摄食,临死时在池塘边水面游动。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发病水温为16℃~32℃,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病虾肝胰腺萎缩,肌肉发白,鳃和足发黑。河北、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副溶血弧菌,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急,死亡率高。河北、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主要危害对虾。患病虾生长缓慢,表皮畸形。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5. 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水温为24℃~31℃。病虾群体中体长差异大、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png
预防建议  
1、加强水质管理。池塘养殖要保持水体一定透明度,当透明度小于30cm时,应及时换水、每次换水10%~20%;经常监测养殖水体pH、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发现异常及时调控。
2、预防浮头、防止泛塘。高温闷热、阴雨天气容易引起水体缺氧而发生泛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巡塘,预防浮头,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同时塘口应常备“安进巨能氧”/“聚能氧”、“高溶氧”/“氧互卫”、“养水激活颗粒”/“双氧底互”等增氧产品,以防不时之需。
3、科学投喂。投喂饲料时,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适时拌料“酶益添”/“维互渔”、“复合免疫多糖”/“互渔免疫多糖”、“免疫促长素”/“互渔促长素”等营养产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4、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提早采取措施预防台风、暴雨可能造成的溃堤、破网、逃逸等,并注意人员安全;调好水质,减少因暴雨造成水体环境突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对于一些达到商品规格的品种,应及时捕捞上市,保持养殖池内合理的密度,促进养殖生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