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孢虫于2004年首次在斑节对虾中发现,但直到2009年才被鉴定为新的物种。自此,肝肠孢虫席卷东南亚多数对虾养殖大国如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虽然不会造成对虾的大量死亡,但感染对虾表现出的生长缓慢或生长停滞的情况,对当前的高密度养虾业来说无疑是最为致命的!
一、肝肠孢虫是什么?
对虾肝肠孢虫(EHP)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生命体主要以孢子的形式存在,常见的肝肠孢虫孢子有梨形、椭圆形,也有棍棒形和球形等,其成熟的孢子呈现卵形,大小在0.7-1.1μm。主要寄生在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及肠道上皮细胞,感染初期无任何明显病征,中期则表现为行动缓慢并伏底,摄食减少,应激能力下降,后期则表现出肠炎、肝胰腺萎缩,生长缓慢或停滞,对虾个体差异大(俗称爷孙虾),有的会伴有白便。
注意:感染肝肠孢虫虽然不会直接导致对虾大量死亡,但对虾免疫系统的破坏则更易引起弧菌及其他病菌感染。
光学显微镜油镜下观察到的纯化的 EHP 孢子 摘自赵若恒
二、传播方式
对虾肝肠孢虫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两种。
水平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健康虾摄食携带肝肠孢虫孢子的饲料、生物饵料、死虾后被感染,肝肠孢虫孢子经虾摄食后进入胃与肠道,随后侵入宿主细胞开始繁殖;另一种是指健康虾生活在含有肝肠孢虫孢子的水体中而被感染,肝肠孢虫孢子通过病虾的粪便排入水体中,随后经健康虾的呼吸或摄食侵入体内。
垂直传播则是通过携带肝肠孢虫的亲虾传播给子代的一种感染方式,抱卵的亲虾感染肝肠孢虫后,肝肠孢虫孢子侵入卵巢,产卵时粘在卵上,从而导致孵化的幼体感染。
总结:对虾肝肠孢虫感染方式与其他疾病的重要区别是肝肠孢虫可以通过同类间的残食实现水平传播,这使得目前高密度对虾养殖的疾病控制变得尤为困难!
对虾混养感染模式图 摘自 Paul Vinu Salachan
三、肝肠孢虫预防措施
1、做好苗种的检疫工作,在购苗时对所购苗种进行抽样检疫,一旦发现,坚决弃用。
2、养殖前期对池塘进行翻底消毒,尤其是上造养殖出现过肝肠孢虫更加注意,对底泥进行翻耕,可加入生石灰等消毒剂,加水浸泡一周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
3、对进、排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在进水前应做好消毒、过滤工作,从源头上把控病原的侵入。
4、在养殖过程中,适时添加“酶益添”/“维互渔”、“复合免疫多糖”/“互渔免疫多糖”或“免疫促长素”/“互渔促长素”等营养物质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同时添加保肝护肝产品“转苷灵”/“苷互渔”、“肝宁”、“苷解通”/“苷血通”等。
四、肝肠孢虫处理建议
处理思路:在处理对虾肝肠孢虫时要及时迅速,同时为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应采取综合性处理措施,即保肝护肠及提高免疫力。
案例分享:辽宁盘锦市东风镇张老板,1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塘,于2023年6月4号放苗(标粗苗),放苗密度在2.5万尾/亩,在长到100-150头时发现加不上料,活力变差,有掉苗现象,怀疑是虾肝肠孢虫,于2023年7月3号进行专业检测,检测发现虾肝肠孢虫含量为4.167×106拷贝每毫克。
经安进水产技术服务团队讨论,做出以下处理方案:
1、安进“孢瓜净”拌料内服,一瓶拌料40-60斤料,每天一餐,连续一周。
2、在内服时加入“转苷灵”+“肝宁”+“酶益添”保肝护肝,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
3、同时进行改底工作,使用“高铁全能”改底。
经过一个星期的追踪,再次检测时肝肠孢虫含量明显下降一个数量级,从4.167×106拷贝每毫克降到3.790×105拷贝每毫克,虾的活力重新恢复,吃料恢复正常。后续建议继续拌料“孢瓜净”,直至含量降到正常生长水平。
总结:感染肝肠孢虫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排塘,及时发现处理可减轻危害。若想恢复正常生长水平,早处理是关键!